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大厅里,金属剑尖碰撞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,十几个身着白色击剑服的孩子正在剑道上移动,他们的步伐灵活而专注,面罩后的眼睛紧盯着对手的每一个动作,场边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站立,观察着每个孩子的技术细节,嘴角不时浮现欣慰的笑容。
“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,享受这项运动最纯粹的快乐,这是我们所有击剑工作者最欣慰的时刻。”王钰在训练结束后如是说。
2025年,随着各项体育活动全面恢复,北京市击剑协会推出了一系列旨在促进青少年击剑运动发展的举措,作为协会副秘书长,王钰亲自牵头制定了“重返剑道”计划,该计划不仅关注技术的提升,更重视通过击剑运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。
“击剑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,它更是一种教育方式。”王钰表示,“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,很多孩子只能通过线上方式接受击剑训练,虽然保持了一定的技术水准,但却无法体验到击剑运动的真正魅力——那就是面对面的交锋、即时的反应和战术调整,以及那种在剑道上全神贯注的心流体验。”
北京市击剑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北京市已有超过3000名注册青少年击剑运动员,较去年同期增长35%,更令人欣喜的是,坚持训练的青少年击剑爱好者数量已经超过疫情前水平,达到历史新高。
为实现“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快乐”的目标,王钰和她的团队研发了一套科学训练体系,该体系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,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,强调基础技能训练与实战乐趣相结合。
“我们反对过早的专业化和过度训练。”王钰强调,“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,击剑应该是一种享受,一种能够带来自信和快乐的体育活动,我们的教练都经过专门培训,不仅懂得击剑技术,更懂得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。”
在训练现场,记者观察到,教练们经常在技术练习中穿插游戏环节,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掌握复杂的攻防技巧,10岁的小学员张子涵告诉记者:“我最喜欢每周六的训练,不仅能够和朋友一起玩,还能学到很多酷炫的动作,王老师总是鼓励我们,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,重要的是享受过程。”
这种训练方式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,李先生的孩子学习击剑已有两年,他表示:“我最初只是希望孩子能锻炼身体,但现在我看到孩子在自信心、专注力和决策能力方面都有明显提升,最重要的是,他真的很喜欢这项运动。”
为让青少年击剑爱好者有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,北京市击剑协会在2025年推出了全新的青少年击剑赛事体系,该体系包括学校联赛、俱乐部挑战赛和北京市锦标赛等多个层级,确保不同水平的青少年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竞赛平台。
王钰介绍道:“我们特意设计了‘新手赛’和‘提高赛’等多种形式的比赛,降低参赛门槛,让更多孩子能够体验击剑比赛的魅力,比赛不是目的,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、学会面对输赢的手段。”
在上个月举行的北京市青少年击剑邀请赛中,有超过500名小剑客参赛,其中约30%是首次参加正式比赛,协会还创新性地引入了“团队接力赛”和“混合年龄组”等赛制,强调参与和团队合作而非单纯竞争。
在王钰看来,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价值远超出体育范畴。“击剑被称为‘物理象棋’,要求参与者同时动用身体和大脑,孩子们在训练和比赛中学会的专注、策略思考、尊重对手和应变能力,将会受益终身。”
15岁的赵天宇分享了他的体会:“击剑教会我在压力下保持冷静,去年我在学校演讲比赛中特别紧张,后来我就想象自己站在剑道上,突然就不那么紧张了,最终表现出色,这种心理素质是从击剑中学习到的。”
北京市多所学校已经将击剑纳入体育选修课程,海淀区某中学的体育老师表示:“自从引入击剑课程后,我们发现一些在传统体育项目中表现平平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的舞台,击剑不需要极强的身体素质,更注重技巧和策略,让不同类型的孩子都能体验成功。”
尽管青少年击剑发展势头良好,王钰也坦言面临诸多挑战:“首先是场地和装备成本问题,我们正在通过与厂商合作、设备共享等方式降低参与门槛,其次是教练员数量和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,我们已经启动了教练员培训计划,预计到明年将新增100名合格青少年击剑教练。”
对于未来,王钰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推进“击剑进校园”项目,计划在2025年底前与50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,协会还将开发更适合低龄儿童的趣味击剑课程,并在郊区推广击剑运动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这项运动。
“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冠军,而是培养对击剑运动充满热情的孩子。”王钰说,“当看到孩子们在剑道上露出灿烂的笑容,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,就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最大动力。”
离开击剑馆时,又一批孩子涌进训练场,他们欢笑着互相帮助穿戴装备,迫不及待地走向那条白色的剑道,在那里,他们不仅学习如何进攻和防守,更在学习如何面对挑战、尊重对手和享受过程——这些课程,将远远超越击剑馆的围墙,伴随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。